“音樂藏在音符的背后“
作為世界音樂史上的鋼琴巨匠,古典浪漫派鋼琴的最后一個巨人,他以極其富有鮮明特性的演奏,獨特的音樂技巧征服了眾多音樂人的耳朵。
他天性浪漫且富有激情,總能在一部作品中攫取到最符合他性情的東西,并將之發(fā)揚光大。他的演奏是藝術與技術的激情碰撞,他的離去是鋼琴黃金時代結束的標志。
他完美地詮釋了,音符僅僅是音符,而音樂則是躲在音符背后,讓人興奮卻又捕捉不到的東西。
“挑剔”的音樂怪才
霍洛維茨對音色要求極盡完美,他對聲音的挑剔程度可見一斑,雖然擔任霍洛維茨的調音師有著相當自由的工作時間,然而卻不見得輕松,霍洛維茨總是有著千奇百怪的要求,常人很難理解。
霍洛維茨對鋼琴在音樂廳中擺放的位置非常講究,在很多音樂廳的地板上都留著他指定放鋼琴位置的記號,調整方法則是讓幾名壯漢抬著鋼琴以及坐在琴凳上的他來回移動位置,直到他聽到自己彈奏出來的聲音是讓自己滿意的為止,他甚至曾在演奏協(xié)奏曲時把鋼琴的位置擺放在了小提琴手的后面。
“無與倫比的內心聽覺”
為什么鋼琴大師在對音樂的追求上都一定要精益求精,盡善盡美?除了技術的支撐,最主要的是他們有著極其豐富的內心聽覺。內心聽覺需要以扎實的專業(yè)技能和豐富的專業(yè)閱歷為依托,將視覺信號轉變?yōu)槁犛X信號,將靜止的音符轉換為流動的音樂。
把樂譜上的符號形式轉化為充滿生命律動的音響運動,這也是一種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
首先,它要求讀譜者對整體有一定把握,并能準確感知音樂作品中的速度標記、表情符號及演奏法的一切標記。
其次,需要演奏者不斷反復地深入體驗作品的內在意蘊,需要在對作品審美感知的基礎上,把感情體驗、想象、意識結合起來,去領悟作品豐富的內涵。
第三,在準確體驗作品的同時,又要使自己獨具個性的情態(tài)與之交融,讓音樂作品真正擁有一種跨時代、跨民族、跨個性的情感內涵,賦予作品以生命力。
總而言之,內心聽覺能力非常重要,要充分發(fā)揮三位一體的綜合能力,在運用視覺整體把握力的同時,聽覺和手的動作也要與之配合,使生理機制、心里機制與視覺控制協(xié)調一致,聽覺從整體上校驗兩者的準確度,這個“聽覺”的總調度就是“內心聽覺”。
“厚積而薄發(fā)”
1936年,霍洛維茨以健康不佳為理由,首次離開舞臺,宣布退隱,大師時年只有32歲。在退隱的寧靜生活里,他專注于對音樂的思索和探尋。三年后復出?;袈寰S茨已經由一個火爆的技術演奏家變成一個自省的成熟藝術家了。在以后的歲月里,大師又出于同一目的,分別于1953年、1970年二次退隱,最長一次隱退的時間達12年之久。每一次的退隱生活都使霍洛維茨在音樂上獲得質的突破。正是憑借這樣一種淡泊名利的勇氣、對音樂從不懈怡的執(zhí)著追求,使得大師最終步入完美。
“永遠銘記偉大的藝術家”
1989年,霍洛維茨帶著他可謂空前絕后的音樂演奏天賦,在紐約的家中安然逝去,古典浪漫主義音樂的最后一絲氣息伴隨大師的逝世永久地安眠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在今后的鋼琴界,還會有天才誕生,我們會為他們高超的技術和無與倫比的音樂演繹而折服,但我們也不會忘記,在二十世紀,有這么一位最富創(chuàng)造性、甄至完美的鋼琴家。我們被他無可匹敵的鋼琴技藝而瘋狂,也為生活中他那桀驁不馴、老頑童式的天真所不解,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都感受到了這是一個燃燒著激情、特立獨行的偉大藝術家。